
儘管迪士尼公司2005年的品牌價值仍高居全球第七,
然而該品牌價值自2001年以來,至今跌幅近20%;
且2005年第三季財報損失近3,400萬美元,第四季損失的金額預估會更高。
種種跡象,都讓人不禁要問,這個由米老鼠領軍的娛樂王國究竟怎麼了?
●夢幻樂園不夢幻
自從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隨手塗鴉畫了一隻老鼠後,
這隻米老鼠米奇(Mickey)即成為迪士尼最受歡迎的卡通人物,
米奇甚至在2003年登上「全球十大虛擬人物財富榜」的榜首人物之一。
80%以上的兒童與青少年,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鴨,以及夢幻王國「迪士尼樂園」。
●苦嚐錯誤的策略
911事件事過境遷,但還是個無法抹滅的傷痛,此事件使得參觀樂園的人數大減,
位在美國加州與佛羅里達州的兩個樂園,至今遊園人數之成長皆未如預期。
遊客人數銳減,除了門票收入減少以外,樂園裡的迪士尼商品專賣店亦連
帶受到影響,迪士尼的週邊消費商品銷量也下跌。
為了快速提升全球的知名度,迪士尼公司決定加速國際化的腳步,
因此選擇在亞洲蓋個迪士尼樂園,最後落腳日本東京。
當時迪士尼公司認為太過美國化的樂園很難為日本人接受,
因此決定放棄經營所有權,只收取10%的門票收入,
以及5%的餐飲收入及特許收入權,沒想到此決策大錯特錯,
東京迪士尼出乎意料大受歡迎。
有了東京迪士尼的成功案例,迪士尼公司決定也在歐洲遊客最多的巴黎蓋一座樂園,
並決定擁有40%的股份,掌握經營權,以免重蹈東京迪士尼有賺錢卻拿不到的覆轍。
沒想到此決策又是大錯特錯,巴黎迪士尼竟不受歐洲人的青睞,
自1992年開幕至今連年虧損,成了迪士尼公司的燙手山芋。
巴黎迪士尼的失敗,在於不夠「本土化」。
迪士尼公司忽略歐洲正逢嚴重的經濟不景氣,而採取了「吸脂訂價法」
策略:昂貴的門票收入、昂貴的紀念品、昂貴的餐飲、昂貴的酒店住宿……。
事實上,歐洲人並不排斥迪士尼樂園,但它樣樣都貴的訂價令人吃不消;
再加上園區內不賣酒等做法令歐洲人無法接受,
雖然後來迪士尼公司大幅修改營運方式,但虧損的大洞已難挽救。
●迪士尼的希望在亞洲?
東京迪士尼的成功鼓舞了迪士尼公司,因此決定繼續在亞洲蓋樂園;
而巴黎迪士尼的失敗則成了最佳借鏡,該公司在籌建香港迪士尼時,
充分做足市調,瞭解在地人的想法。
無論是風水、餐飲、語言、服務,迪士尼公司都極力滿足中國人,
期望樂園開幕後一年,能夠吸引600萬名遊客前來遊玩。
香港特區政府砸下重金引進迪士尼樂園,期望挽救日漸下滑的
觀光人數與高失業率,同時活絡低迷的買氣。
然而開幕至今數月以來,遊園人數與預期差距甚大,難道中國人不愛米奇?
香港迪士尼開幕之前,許多週邊商品皆期望能搭上此熱潮,
包括推出米奇金飾、佐丹奴(Giordano)推出印有米奇等
迪士尼卡通人物的服飾等等,然而這些與迪士尼搭上線的概念股,
在開園前股價應聲大漲,但開園後反而下跌。
原本預期十月黃金假期會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迪士尼樂園,
順便光顧他們的香港商家們,最後都失望了,因為遊客人數未如預期;
再者,遊客們在迪士尼樂園玩到很晚,也沒有時間在園區外逛街購物,
受惠的零售商有限。
●迪士尼公仔效應
搭香港迪士尼開幕熱潮的,還有台灣的統一超商。
統一超商赴海外取經,成功創造了Hello Kitty磁鐵的全店行銷模式,
並且再接再厲推出迪士尼公仔,然這波效應顯然未如預期。
根據調查,消費者對這波促銷活動不甚滿意的原因,
除了價格提高到八十八元才能免費獲得一個迪士尼公仔,
較七十七元就能獲得Hello Kitty磁鐵的門檻要高外,
公仔的品質與廣告差異過大,也是原因之一。
廣告中亮晶晶的金黃色公仔令消費者驚豔,然而真正拿到手的公仔,
卻是暗沉的土黃色,令消費者大失所望。
先前有父母為了幫子女蒐集Hello Kitty磁鐵,
已經在家中囤積一年份的香菸等日常用品,這些庫存還來不及消化,
統一超商又緊接著推出購滿八十八元換公仔,令消費者直呼吃不消。
同樣的手法密集推出,第一波可以創造拉力,第二波就要憑實力。
如果第二波的贈品不如第一波,且優惠方案也不如第一波,
就很難煽起消費者蒐集的熱情。
迪士尼擁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讓消費者
投入更多的情感在卡通人物身上,
因為..唯有當遊客或消費者對卡通人物的情感愈豐沛,
停留在樂園的時間才會愈長,購買的商品也會愈多,迪士尼的官員如是說。
而迪士尼針對兒童舉辦的說故事等活動,也正積極進行中,
目的是讓孩子們在卡通人物身上投注更多的情感,因為唯有如此,
米老鼠才能為迪士尼搬來更多的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