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一場「策略對話」面臨難以取捨的策略決策?

參考一下荷商飛利浦公司(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
的「策略對話」(strategic conversation)流程,
針對關鍵主題與策略方針,進行系統性的辯論,找到公司的未來。



面臨難以取捨的策略決策?參考一下荷商飛利浦公司(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
的「策略對話」(strategic conversation)流程,針對關鍵主題與策略方針,
進行系統性的辯論,找到公司的未來。

二00一年,在新領導人的指派下,飛利浦資深副總裁麥克魯(John McClure)
與墨瑟顧問公司(Mercer)共同發展出所謂的「策略對話」。

日前,麥克魯在墨瑟管理期刊(Mercer Management Journal),
分享「策略對話」的過程。

麥克魯指出,過去飛利浦是一家分散的企業,各部門只專注達成部門目標,
並不在乎企業的整體利益。為了讓各部門彼此合作,
當公司出現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時,他就會寫信給相關的事業部,
表示他需要一個對該議題了解甚深的人,參與接下來三到四個月的「策略對話」。

這個人不一定是最高層級的主管,但是對議題最了解,可能是研究人員、
事業負責人或科學家。
通常參與「策略對話」會議的人數不能太多,約是十到十二位左右。

該對話會議有組織,且定期進行。第一次會議的焦點集中在界定市場、
規模大小、產品、趨勢與競爭分析。

第二次會議則針對

「我們目前的方向與速度」、
「我們目前的市場定位」、
「現今企業的價值為何,價值朝哪裡轉移」、
「什麼是我們的關鍵優勢,必須採取什麼行動」等問題進行討論。

到了第三次會議,就開始排列,並討論不同的策略情境:如果飛利浦選擇A策略,
對不同事業體的衝擊是什麼?通常,飛利浦會選擇四到五種不同的策略情境進行評估。
第四次會議開始依財務量化不同策略情境的結果。
第五次會議則是對高階主管簡報會議進行的過程。
每一次會議都必須產出結果,會議與會議中間,與會人士也必須勤做功課。

也許有人好奇,在「策略對話」會議中,企業CEO與高階主管的角色是什麼?
在一系列「策略對話」會議結束後,企業CEO、高階主管與會議人員就會集合起來,
進行四到六個小時的會議,關鍵決策沒有出現之前,沒有人可以離開。

他們集合起來進行財務的分析,包括需要的投資金額與淨利,
甚至所需的環境或技術條件等。他們不斷徵詢專家的意見,激烈辯論,最後達成結論。

飛利浦透過「策略對話」會議達成決議的案例很多。
舉例來說,飛利浦針對電視科技的投資進行評估,
發現自己投資太多經費在陰極射線管螢幕,對於快速成長的液晶螢幕的投資反而太少。

同時,它又發現飛利浦內部有四個液晶螢幕發展計畫同時在進行,浪費太多資源。
於是經過「策略對話」會議,決議整合四個計畫,擴大液晶螢幕電視的發展,
並增加行銷預算。結果,飛利浦大幅提高其液晶電視的市佔率。

透過對話,策略有了更聰明的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橘雪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