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接任無印良品副總經理一職,58年次的王文欣就說:「35歲的職場應該開花。」
當大部分的30歲世代還在抱怨職場發展已經被四、五年級卡位完之際,
一群30 something的工作人,在焚風過境的職場如耐旱的番紅花點點出現。
經理、協理、副總……他們在職場上升遷的速度,像開著法拉利在德國
無極限高速公路上行駛狂飆。圍觀的群眾驚叫連連,包括他們的部屬、同事、競爭者,
甚至已經成為下屬的老闆都不可思議地驚嘆著:到底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25歲探索、30歲深耕、35歲開花、40歲結果,事業地圖清晰鋪陳。
當大部分的人還是在原地徘徊不前,或是跳來跳去,隨意按下「replay」按鍵,
這些人早熟的成就令人驚羨不已。

不預設立場反而成功

令人跌破眼鏡的,這群六年級副總們成功的驅動力,與你我的想像大不相同。
他們一點也不「功利」,不像耳熟能詳的三、四年級創業家,
成功來自人生早年的貧困與挫敗,或是像某個成功學大師的刻板教材,
某種把人生的時鐘打開,功利性機械化地設定:「我35歲一定要成功。」
事實上,這群人壓根都沒有想到「贏」,因此他們早已「贏在動機」。

對無印良品副總王文欣來說,她從來沒有想過「頭銜」,成功的動力僅僅出於「感情」
企業的情感認同:「老闆需要我,我不能辜負老闆的期待……」

甲骨文(Oracle)副總、業務常勝冠軍都景福說:
案子複雜我就亢奮,只要能打敗對手,我就驕傲了!
目標甚至不是金錢、地位,只是單純地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

匯豐銀行副總裁楊琇惠對「為什麼可以成功」這個問題,
反應呆滯了好幾秒鐘:「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對沒有留洋學歷、五專插大、
從整理倉庫約聘人員做起的她來說,人生就是一路「呆呆往前衝」。

因此成功不是來自目標設定,而是來自某種態度與個性。
成功的人,首先要夠「呆」,因此不會自作聰明把路走窄;成功的人絕對夠「謙卑」,
所以才能不畏挑戰且永無止盡地學習;成功的人,絕對夠「單純」,
才不會因為過分複雜的目標而分散有限的心力。

另外,成功的人的焦點,並不在「自己」身上,
他們注視著自己以外的某個更大更重要的原則。
比如家庭、比如服務的理念、比如社會前進的可能性。
當人逐漸到了一個地位,會漸漸發現,當初吸引你的那個頭銜、那張名片非常淺薄……

經緯智庫企管顧問楊自寧說。
從真正出類拔萃的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他們對產品的熱情、
對於傳播某種美好觀念的熱情、能夠提供更好服務給人類的熱情……

選擇沃土才能開花

在「態度」這個大戰略原則之下,其它次要的戰術才能發揮真正的功效。
觀察這些年輕的職場成功者,他們生涯的頭幾份工作,
幾乎都進入了以績效導向的外商,或是十分有成長潛力的本土公司。

年輕者未必以「經驗」、「產業知識」、「人脈」取勝,因為這三項都需要時間的因素。
但因潛力無限與拚勁十足,他們在每一個過程都可以展現「快速學習的成果」,
繳交超過標準的績效,也因此得到主管的栽培與提攜。

熟悉科技業高階人力動向的優駿企管總經理鄭錦翬,
就鼓勵年輕人進入一個願意投資「系統化教育訓練」的大公司,
以及「輪調制度」的公司。教育訓練可以「避免自己盲目地摸索」,
大幅縮短職場開花結果的時間,而輪調則是培養未來管理職所需「全方位視野」的搖籃。

北電(Nortel)業務副總經理黃彥文就談到因為進入了北電,
每一年公司的「成長計畫」與自己的職場規畫不謀而合,
因此讓他在每一年的評估中重整自己未來的目標。

另外,這是一個everybody sales的時代。

以職務的選擇來看,從事業務的工作、負責直接帶入收入的部門,
能見度較高,確實比較吃香,升遷速度也快。

Oracle副總都景福原本在政府單位工作,因為確立自己的目標,
毅然離開了技術導向的專業職務,投入業務銷售的領域。

全美最大塑膠設計供應商綺城科技(Moldflow)大中華區總經理葉人魁,
年僅30歲,是集團內唯一的華人高階主管,他之所以能與全球40、50歲,
長他兩輪的總經理們平起平坐,仰賴的就是中國、香港、台灣三地的業績,數字會說話。

看準趨勢大膽投身

除了進對公司做對事之外,掌握產業趨勢的變化則是職場成功的外部因素。
平庸者看眼前、成功者看未來,成功者知道如何判斷產業的趨勢。
他們勇於放棄眼前安逸卻無用的做法,不固執己見在一灘死水的環境中打轉。

30歲就當上副總的楊琇惠,目前總管匯豐銀行中南台灣的財富管理,
在民國80、90年代還沒有人聽過理財專員的時候,
她就極具冒險精神地率先投入這個新興的領域。

甚至當整個產業聽起來一點也不「炫」時,有潛力的人仍可一眼看出它的價值。
64年次的葉人魁,台北大學企管系畢業後,在參數科技擔任業務經理,
當有機會到塑膠製品的綺城科技時,他的內心也曾猶豫不決。
但仔細考慮後發現,不管多前瞻的產業──手機、螢幕、汽車,都少不了最不起眼、
最傳統的「塑膠」原料,綺城科技又是這個領域的寡占者,便當下決定前往。
果然判斷正確,他的績效表現良好,短短三年內,就從業務經理升任業務副總。

吸引良師推你一把 「態度」吸引貴人,

這群職場成功者幾乎都曾遇過一位很好的教練。
無印良品副總王文欣,特別推崇曾經培育出三十二位總經理的「金牌教練」
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

自豪三年來提案沒輸過的Oracle副總都景福,則歷任三位作風迥異的明星級老闆:
何經華、李紹唐、吳昇奇。

現任英商巴克萊銀行的副董袁以沛,則歸功於花旗銀行的儲備主管計畫。
就像所有的MBA歸國學人,袁以沛一開始也曾立志要成為華爾街裡的trader(交易員)。
回台進入花旗,銀行指派給他的「良師」(mentor)卻發掘出他人際溝通的特質,
建議他比起待在交易室,更適合前台人際溝通、業務導向的工作。
雖然與自己當初規畫的不同,袁以沛還是修正了自己先前的定位,
果然發揮專長獲得發展。

良師不是坐等公司指派,要自己去尋找的。
都景福指出。每個人都希望被高人灌頂,但是高人其實不會主動理你,
因為他們自己也在等待更高的高人灌頂。因此必須從本分的工作做起,
先取得直屬老闆的肯定,將他視為第一階段的良師。
之後主動出擊,有機會多向欣賞的前輩請益,多看「公司的高層之間如何過招?」
默默記在心裡,也是一種正面的學習,算是自創良師之法。

先認清自己要什麼

最後,回到最重要的一項態度特質。
職場成功者不只了解環境,他們更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的優點。
企管顧問專家一致認為,35歲之前,去想自己屬於什麼「領域」都還太早,
25歲到35歲是專注在深耕自己專業的年紀,其他都是次要。
但是過程的重點在於「認識自己是誰」,而不是一味羨慕主流價值的標準,
也不需要太受到周圍雜音的影響。

不過,早一步認識自己,就能早一步清楚自己的目標。
大學時期就認識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的王文欣,行銷公關的工作一做就是十四年。
這個早熟的自覺讓她比一般人節省了許多摸索與轉換的時間成本。
十四年的沉潛磨練期,如今時機來臨,她已比別人更早一步準備好了全方位格局的歷練。

北電的黃彥文大學時代透過打工經驗,就知道自己是一個喜歡接受突發挑戰,
並設定進度來達成目標的人。他適合「project base」的工作模式,
而不是長期研究或例行性工作。因此從研發背景轉換到業務專案跑道,
完全是出於對自己的了解與認知。

是的,職場人生就在於自我價值的發現,綺城科技總經理葉人魁就一再強調,
人生真的不是以名利來衡量的。

人生如果沒有「活出自己的價值」、擁有對人生的熱情,
這樣的成功充其量也是短暫與麻痹,不會是真正的成功。


------end-----------本文摘自 經理人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橘雪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